虚铃尺八

虚空尺八研究会,尺八演出,教学,乐器制作

洞箫 南箫 尺八的制作内经尺寸数据

洞箫亦名尺八 ,是流传自中国的古老乐器,目前尚存最古老的尺八在日本(正仓院),是唐代所製。尺八为古音律基音”黄锺”律管九寸之两倍一尺八寸,故名尺八。

(上图:五孔日本尺八)


  一尺八寸是多长?台湾的洞箫尺寸(台尺)与古鲁班尺同,一尺约30公分(30.303 cm),尺八约54.5公分。当今日本尺八也相同。不过目前保存于日本的唐製尺八,其尺寸却没这麽长,有34.35cm、38.5cm、36.1cm、35.2cm、39.3cm、40.9cm,材质有玉尺八,竹尺八,牙尺八,雕石尺八等等。

  根据记载,唐代度量有大尺(鲁班尺)与小尺(律尺)两种,尺八可能採用律尺(小尺),一尺约23公分,因此唐尺八接近41公分。当今标准洞箫的长度,沿自宋尺八,与流传到日本的普化尺八一样长度。但开孔却与唐尺八同,音孔前五后一。

  洞箫是南管重要乐器,南管若以洞箫主奏的乐制又名”洞管”。音调分类如四空管,五空管也以洞箫开孔音阶命名,五空管为开洞箫第五孔为六音,四空管为开第四孔为六音。

  

(上图:传统6孔洞箫)


洞箫音孔有六(前五后一),凤眼有二,计开八孔﹔严格的规格,十目九节为其制式,三目开眼(凤眼),五目开音(音孔),一目两孔,十目开窍(吹口)。合乎尺八长度内,有十目九节很难,竹节位置合乎音孔音准更难,因此良箫难逢。不少製箫者,对于精密的南管用箫找不到适合竹材,乃使用衔接方式,锯断再接,使竹节合乎需要长度,因此有”十箫九接”之话﹔亦有竹节作假之法,将原竹节削平,另做适当竹节﹔上漆者多有此嫌。

        另有普遍于中国北方的箫,採用紫竹等管壁较薄,内径较小(1.8cm以内),吹口屏封,长度80-90公分左右,用于江南丝竹乐等,亦称洞箫者。另有更小内径,用于与古琴合奏之小音量箫称之琴箫。亦有贵州玉屏箫,也是更细小之吹管。这些都具有屏封吹口的箫,通称”北箫”,都是轻亮音色,与古洞箫的浑厚圆润特色相去甚远,有别于通称的洞箫,承袭古风的洞箫只好称做”南洞箫”或”南箫”了。

  从洞箫性能的探讨,音律计算的尺寸等等,我深入洞箫物理现象的领域,也发现箫声之所以受人喜爱,其实与人耳的感度特性有关系﹔人耳对声波频率的敏感度最平坦的区域是在400hz-2.5khz间,低于400是递减的(敏锐性差),3-5k是上升,到接近5K是过敏的(刺耳),这个平坦区域刚刚好是箫声的表现区域,从低音的AD大箫(筒音低音A是442hz)到标准DG箫的高音域(筒音第三八度d是2439hz),正好涵盖这一段人耳最舒服的音域范围,难怪它听来很顺耳,尤其在低音部更引人入静。      

  

(上图:传统6孔南箫)


基础篇

一 姿势

持箫姿势原则顺人体自然,双手持箫按孔一般以左手在上,右手在下,南管古老方式刚好相反,何者在上独自练箫无妨,对将学八孔箫或兼吹笛则有关,乐团中习惯相同会方便些。因为八孔箫的最下孔是开在稍侧面,换手就需重开孔,吹笛是横吹,就有左右问题。按孔手指以最轻鬆能盖满音孔为原则,下方的手最好稍稍斜度向上,根据最下孔以指脸盖孔,依序上来越高手指更接近指中盖孔,将有助于按孔的灵活度。也有助于大型箫的吹奏。

为维持换气的顺畅,身体要维持挺直腰杆,不管是坐姿或立姿或慢步间吹奏,维持直立的腰身,以利呼吸换气自然平顺,若是坐姿时切忌躺住椅背及跷脚,必须坐于前方椅子三分之一处,以利身体自然垂直,不必过度紧绷,轻鬆直立便是。

双肩也必须放鬆,随乐曲而姿体语言而无妨,切莫高耸双肩,增加身体无谓的负荷。双臂随著按箫的手指而自然垂于两方,箫与身体成约45度角,若南管则略仰于45度,南管箫有凤箫之名,吹箫者双臂象其凤翼。


二 换气

吹箫首重换气方式,因为若换气不适当会影响身体健康,民间传说吹箫致吐血的故事,笔者认为有可能。若方法错误,又是忧鬱性格而寄情箫声,吹箫会有持续性停不住的情形,不觉中长时间对健康会是慢性的大损害。

一般人呼吸都以胸部的肺部呼吸,吹箫或其他吹管乐器,含歌唱,都需要练习含腹部的呼吸,胸部呼吸的容量有限,吹箫容易疲劳与头晕,一方面是会有气不够的感觉,对肺部也会有损害。吹箫以腹部呼吸为先,就是深呼吸及下腹的呼吸方式为首,胸腹同时使用为辅,的呼吸方式,一般的吹奏都以下腹部作为换气空间,必要的长乐句段落需要一气呵成时需胸腹同时使用。

腹式呼吸在打坐或练功都有用到,在吹箫的练习上,可以透过哈气法练习,就是练习在镜子前哈气,可以看到雾气的现象就是腹部哈出来的气,熟练了哈气的换气方式,用来吹箫练习时,先吹筒音,将洞箫尾端接近镜子,吹出箫声后,镜子也会有雾气,那就是腹部的气出来了,用镜子来检验自己的方法有没正确,是笔者个人的体验方式,可谓简单确实。当已经能将腹部之气呼出,要吸进腹部乃简易自然之事,因为那裡空间已经被挤压没气了,只要一吸便深入腹部,因此先有正确的呼气法也是方式之一。

确定自然的腹式呼吸,可请旁人注意吹箫时的身体变化,吹箫时肚子是慢慢消下去,吸气时腹部是凸出,而不是只有胸部在变化。

至于吸气是由鼻子吸气或嘴巴吸气,若是自己练箫修身养性,以鼻子吸气是最好方式,若为演奏或录音,则需要练习鼻口同时进气的功夫,迅速又减少换气声音。

大部分的人吹箫都会有喉咙的异声,这情形有些人即使非吹管乐器,例如拉胡琴也会有,都是身体没有完全放鬆,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自己吹箫的用力点,多馀的紧张尽量消除,就像高耸的双肩一班。


三 口风

洞箫音色的关键性影响在口风,口风气息的控制是吹箫最重要且最基础的技巧,吹箫的功力在这上面可以看出来,因为口风与气息的控制能力演变的技巧很多,例如强弱音的控制,箫声音色的改变,乃至循环换气都与口风有关,笔者个人认为在口风控制上,每支箫多少都需要经过适应期,以达到驾驭自如,在经验上,每次吹箫也都有口风的适应期,尤其隔一阵子没吹箫,一开始吹就需要经过口风适应期,大约十分钟到半小时。

听老一辈南管絃友提到古人练箫,为了检查自己的箫声音质,对著大缸,让大缸的共鸣扩大箫声,让吹箫口风控制能掌握最佳箫音音色。南管对箫的要求箫音要浓,就是要够厚实,尤其低音要浑厚,同一支箫可以吹出纤细的雅箫声,也可以吹出浑厚的浓箫声,完全在口风的控制上。

口风的控制得宜,吹箫可以省力,不浪费气息于不必要的地方,因此让循环换气变得可能,这也是让吹箫不会很累的方法。一般人初学吹箫,往往使力过度,箫声不但不纯淨,还吹得头昏脑胀,上气接不著下气。若觉得吹箫很累人就是口风控制不佳。

以嘴唇来分,口风可以分为鬆紧嘴唇两种,若以箫吹口与吹气角度可以分顺气,俯切与仰切型。上嘴唇必须变化上下与下嘴唇的前后配合,可以变化气束的强弱与角度。


扁平气束                 


唐箫吹口研究

吹唐式吹口在口风控制上需要让出气扁平,吹高音更扁细,让气束压力强,而不是加大力气吹出来,而是嘴唇控制鬆紧,低音时下嘴唇稍后,让上嘴唇相对在前,口风鬆,箫音就低浓。

唐式吹口著重在平扁口风,角度适中后,透过俯仰角度可以变化音高,约大二度范围。日本有某流派以偏一边的的嘴唇吹箫,使用单边嘴唇的直线性,对扁平口风更有利,其波动俯仰时类似摇头方式,以约45度角俯仰,群箫吹奏时,长音的摇头族甚是壮观!

唐式吹口在俯仰变化上,对音高影响很大,音孔间而且差异不同,其影响同一音阶的高低八度音,在俯吹时近吹口的音孔,会造成高八度比低八度高很多,就是俯吹时对低八度的影响大,降低很多,高八度却降得少。这在吹口特性上需要注意音准的控制。

圆气束          

吹南管箫的口风属于椭圆气束,尤其高音时,变得细窄时可以是小音量的高音,也可以是大音量的高音,完全是口风对气息的控制。

相对V型(鸡嘴)的吹口形式,圆气束更有力于发挥,在角度上也容许范围大,不会向唐式吹口,角度不正确,吹不出声音,V形角度对口风的纵轴适应范围大一些,因此在吹南管长音控制上比较容易,且在箫音上气声少,相对有幽静的感觉。

早期台湾的箫都是半鸡鸭的UV混合方式,有点尖又有点弧度,这样的箫声是典型台湾箫味,这样的口风也是椭圆气束方式,箫声听起来有点甜味。

总的说来,气息拿捏到最佳时,箫声在共鸣最佳点,把气用在适当的地方而不浪费,音量随心所欲能控制,就是最佳口风。

口风控制与八度音阶

洞箫吹奏音阶约有三个八度音,音孔只有一组八度音,八度音阶的变化在于口风的鬆紧与气息的强弱变化。基本上高音需要的气息强,口风要细紧,低音要鬆口风要弱的气息。根据这个原理若吹高音需要更大力气,在实际上是口风缩小,让气流加大,并不是维持原来口风加大力气吹气,这样会很累,方法是错误的。

口风在控制气流上做宽鬆的变化,实际操作上是在上下嘴唇的配合,下嘴唇有前后变化,也有上下变化,来配合不同音阶所需要的气流。

良好的控制口风与气息可以让高音也可以很小声,让低音也可以很大声,初学者容易是吹高音很大声,吹低音阶变得小声,这就是还需加强的地方。

口风控制的音色变化

透过口风控制来变化箫声音色,是吹箫重要的功力,也是一支箫的性能评价之一。这样的效果在台湾或国乐领域中比较被忽略,在日本尺八上尤其著重这样的音色,箫友们以"共鸣"来形容此音色,笔者修过【音响工学】,对音频效果可谓专长之一,透过频谱分析与声音波形检测,很容易可以发现音色的变化情形,透过仪表可以检测出箫的共鸣好坏与吹箫者口风控制能力。

所谓共鸣声出现在箫音出现多次倍频谐波的震幅,它是一种共振频率的出现,就好像竹笛贴了笛膜的声音,也让笛声出现不同倍频的谐波,让笛声不是纯正弦波,这样的现象在箫声的低音域尤其明显,南管箫的品味就是浓音,箫声很浓,就是在低音中出现谐波。

笔者曾经在洞箫音律论文中,比较不同洞箫吹口形式的音色与波谱关系,在这裡再略加区分:吹口的不同在谐波上是属于高频谐波,就是比较尖锐的气声,而与共鸣声的谐波属于与主波相邻的半频与倍频震幅。唐式的共鸣声,听起来有"雾雾"的感觉,而UV型吹口的共鸣声听起来有明亮又厚实之感。

口风样本一唐式吹口平音与共鸣(雾声)比较,口风与吹口切面转换

口风样本二V形吹口雅音与浓音比较,口风与吹口切面转换

样品音录製音量音质不经任何调整,提供客观参考,经过64k压缩

四 音阶

洞箫的音阶虽然分有:五孔、六孔、七孔、八孔等,在音律上有分为传统音律与现代音律两种,日本尺八与国乐箫都已经是十二律制音阶,只有南管箫维持传统模式。

五孔是日本尺八形式,其自然开孔音阶为五声音阶:6 1 2 3 5 6,全按与全放重叠音阶,需要半音阶由俯仰口风控制,或按半孔,差孔等指法控制。

六孔箫是传统古制,早期为匀孔开製,是典型七律制(北管),或扩大八度音的七律与十二律折衷型态(南管),目前在洞管演奏中,因为琵琶关系,已偏向十二律化,尤其大陆官方也已改成十二律制,只有台湾维持传统方式,而且并不统一,笔者个人归纳各馆阁折衷后订为453hz的略高50音分的基音,并维持六孔,第二孔开略高,使倍思音与琵琶相近,且在叉孔指法的四空六音准也维持不偏高,其而相对音都比照琵琶的十二律关系,在实用上与琵琶相当吻合音律,为老一辈絃友所称道。

七孔有日式七孔或中式七孔,日式七孔为五孔的延伸,增加两个半音孔在高于筒音半音的#6与高第三孔半音的4。中式七孔是将折衷(骑牆音)的第二孔以各半音的两孔取代,构成十二律音阶(一孔被两孔取代)。

八孔箫音孔是在中式七孔之后再加一孔于第四孔与地五孔间,让半音阶出现,以利于筒音为mi时的do音不需叉孔指法与俯仰控制,也更有力于其他调式的转换与超高音的吹奏叉孔。

八孔以外有人开以九孔,多了左手小指的音孔,在上下手衔接空间处,以利更多十二律转调应用。

五 装饰音

装饰音的应用可分为历音、颤音及倚音等,在主旋律音阶之间,或之前加以润饰音,以让旋律更圆融,或让音符必较明显等用途。

历音可分为上历音与下历音,与吹笛一样,以高点或低点迅速升降到主音,营造主旋律引导效果,倚音也是有上有下,在音符与音符间加入过渡音可加高也可加低,上行下行不同的倚音,来圆融旋律。

传统吹箫少用吐音,吐音是可以练一下基础,帮助口风之控制能力练习,在音符的强化上,洞箫有独特的快速颤音装饰于主音符之前,或利用打音来区段同音符的衔接,这样快速颤音有单指颤音也有双指颤音,其效果各有特色,但这样的应用不能太多,太多会显得旋律複杂。

南管箫在润饰音上有独特的箫法规则与弹性变化空间,在唱曲时候引腔度曲(引空伴powa字)。例如引腔起音可以由高往低,由低往高,小三度或大二度,三阶段引进,或跳跃方式,例如起音是士,可以颤一音然后落入士,可以一六士,六一士,工六士等等。过度音也一样容许不同的曲线连结,但是所有的弹性变化需要在熟悉南管曲牌大韵(旋律模式)后,才能灵巧运用,不能乱无章法。因为箫的旋律需要根据琵琶指法来做旋律段落与润饰模式,也就是箫的换气点与润饰模式是有规则可循,与琵琶指法有关,这是南管很重要的精神所在。只知道音符与节拍,不懂琵琶指法与箫的关系,会造成旋律模式混乱,变失去严谨南管的"和"的境界,这是一般译谱后会发生的现象。

南管的润腔音的加高加低音符,很多地方是容许自己发挥的,若有人唱曲,多半顺其唱曲者模式,有明确规则者,例如凡前的去倒,一定是加高绕行,点甲后有轮,点甲需摺声,并在轮前甲音之后加一润饰高音阶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。

六 颤音

颤音的应用有连续颤音与短暂颤音,连续颤音在南管应用很多,用于引腔之起音与过渡旋律时增加花俏感。短暂颤音应用于音符之开始,让音阶清楚之用。另外在灵活应用上可以有两指颤音方式,两指颤音法在日本尺八本曲中特定应用到,个人偶而会穿插应用于适当的旋律中,增添活泼气氛,用得太多反而造成複杂音符。应用之妙存乎一心。

颤音的技法在于手指灵活的变化,快速颤动,上方手指可以应用颤抖方式增加绵密感。开孔距离之高低对颤音效果也有差异。

进阶篇

一变化音高

箫声的自然音阶是在音孔的开放与关闭的控制,但是很重要的对音高的细微弹性变化是吹箫者的阶技艺,这是一种无限细度的变化,不是有量化刻度的。

变化音高是一种口风气息与洞箫吹口的相对角度变化,以让箫声音高可以高低变化。变化音高的应用除了技术的技巧外,还必须具备有对音感的灵敏度,才能有效控制变化量。

音准调整

利用变化音高可以用来适应箫声音高与别人的配合,例如洞箫本身偏高或偏低,利用气息的俯仰,让箫声合乎音准。俯吹角度让箫音降低,仰吹可以升高音准。

俯仰变化量在高低八度的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,而且对不同音孔也有不同的变化量,近吹口变化量大,因此拿捏尽在听觉。

洞箫俯仰变化音高在物理现象上,重点并不是在吹口角度的改变,而是吹口开口率的变化,开口率越低,其管径补偿距离加大,因此音高降低。开口率加大时补偿距离缩短,频率升高。

特殊音应用

在音孔没有的半音阶,利用俯仰口风变化音高,以达旋律需要,是日本尺八最常用的方式,这样的应用在吹奏中,需要突然变化口风角度,一次到定点,而后迅速返回,这是需要熟练的技巧。

波动音

最常用的俯仰控制是在长音的波动上,这样的变化音高量可大可小,而且变化速度也音乐曲节奏感而有所不同,变化量的大小与波动速度的变化,可以产生很好的搭配方式。

在物理原理上,气息与吹口角度变化音高是俯仰关系,有人以倾斜口风吹箫,其口风在变化音高上是斜度变化,因此看起来好像摇头,其实是约45度角的变化模式。

二 花舌

花舌的应用与笛子的技法一样,同样的效果在洞箫上,有另一种以喉咙的震动方式,达到类似花舌的效果,在日本尺八上较多人应用。

花舌的应用只在箫的特殊演奏曲中用到,南管箫的花舌应用只在"百鸟归巢"中模拟鸟叫声时。

花舌在于舌头轻抵上颚,气息经过时舌尖快速自然律动。可以平常练习,不需有箫,等熟练舌头滚动后才练习吹箫时应用,重点在于熟练花舌后,练习花舌时气息需要维持良好口风,还有花舌律动可以因舌尖前后而改变速度与震幅,可以让花舌很细緻或明显突出。

三 气冲音

气冲音是在吹箫气息上做突然加大流量气息,使箫气声强烈又明显,做能量上的力度表现与情绪的变化,尤其以日本尺八应用最多。

气冲声以唐式口最明显,U型效果次之,V型因为箫声本身气声少,因此相对不明显。

在实际吹奏上,气冲声的出现,口风角度是稍稍偏内,为气息突然加大时,口风会往外散开,因此容易让箫声减弱,气冲声需要的是强烈气息,而不能散开,因此在实际练习上,需要拿捏维持气束,容许加大,但不能化角度,因此在出气的喉咙中是有点窍门很难形容,就是在力道上,用力点在喉笼内部,而不是嘴唇上,透过舌头向前导引,让口腔的气束更集中,让出气角度与口风导角一致,效果更强烈。

配合气冲音,在音阶上有时可以吹出主音与泛音的结合,这在气流与口风的控制上需要更巧妙的控制,先适应不用气动音时,拿捏口风与气息,让泛音与主音可以混合出现,这样的箫声有和弦效果音。

四 残响效果

残响效果主要应用在于箫声的尾音,或俐落的阶段声,箫声突然中断,突出洞箫本身的残响声。

残响的应用在南管用得比较多,例如八骏马的每个乐章尾段的工工口工口工工工... 马蹄声的的效果有按孔余韵的残响声,极为特别。最常用的是终止(丢)前的引上孔收尾的残响最为常用,也最为明显,可谓响如宏钟,其效果也是箫声残响,为引上孔强音急速煞收,其残声俐落而有力。

也有残响声是在吹声结束后,放孔让箫有开放孔的残响声。这样的残响声音量比较小,但对细微的气氛有独特的效果。

在实际操作上,引上孔收音的动作是在吹气已经停止,瞬间与气停同时开孔,要拿捏速度的准确性,残响效果只在配合恰巧时才出现。

在尺八本曲上,常听到日本吹法是引下孔收音方式,有异曲同工之妙,主要是让尾声力道维持。或说箫声在尾音的处理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,不只是常见的渐弱方式而已。南管箫声吹渐弱音的曲子反而比较少。

五 长音处理

洞箫的吹奏在长音的处理上,是重要的基础功夫,也是箫声成熟度的展现重点。长音的处理方式有腹吟、强弱、音色、俯仰高低音等变化方式。

腹吟

最常用的长音处理是透过气息强弱控制,让箫音波动,这样的波动在吹箫上最忌讳固定高速度震动,听起来好像箫声发抖,让人难受,这是吹笛子者多数人的习惯吹法。箫声著重情感的传递,速度是随心所欲,或隐或现,或快或慢,或强或弱,变化存乎一心,不能千篇一律。

强弱

南管箫一般是不用腹吟音,著重在强弱音的变化,"初如行云流水,中间纤细如丝,收尾响如宏钟",南管箫的美学类似书法艺术,以沉稳力道为最,不重花巧。在南管音乐中,箫声需要更成熟练达的功夫,因为曲子缓慢,难度高高在于缓慢的曲子中的沉稳与驾驭能力,忌讳轻浮急躁,需要扎实的基础功夫,绝不是应变技巧的灵活性,而是内敛沉稳的基础,与心性涵养有绝对关系。

音色

在好的箫上,可以利用口风的控制让箫声产生变化音色,就是箫声可以纯淨,也可以带有共鸣谐音,这样的效果是人与箫的两方面配合,箫的物理特性若不够条件,吹不出谐波共鸣,条件够好的箫,若不是口风上的控制自如,一样出现不了这样的音色。

长音在音色上的变化,先是以纯箫声出现,然后变化共鸣,然后渐弱收为纯音,或谐波直接收尾,在配合腹吟音的变化,容许个人弹性发挥。

俯仰

长音处理利用俯仰口风来让箫音波动,是类似弦乐器的吟揉效果,它的波动是音高的波动,不是只有强弱的波动,因此其效果有其独特之处,配合速度上的变化,在缓慢波动上,效果尤其独特。

六 动态范围

动态范围名词沿用自音响工学,是最大音与最小音之比值,有人称张力﹔意思是箫声的强弱控制能力,这与箫所具备的灵敏度,还有吹箫者的口风气息控制能力有关系。吹箫在乐曲中可以如泣如诉,绕梁飞舞,或轻声低吟,纤细如丝,这样的变化完全在动态范围上的掌握。当我们变化著箫声,所牵动的是聆听者的心,气息、手指是拨弄著聆听者的心。

变化箫声动态时,需要注意的是音准问题,吹小声容易音准降低,吹大声容易升高音准,这完全在口风的控制与自己的音感能力上,也有洞箫本身高低八度不准者,那是先天的工具不佳,也会难以驾驭。

练习动态范围的基础,在长音上先行练习,让持续音的强弱变化,以不波动的稳定音练习,由强转弱,由弱转强,变化在数秒之间,尤其持续的若音不断,要练就纯熟功夫,尤其以固定的箫练习,熟练度更易于掌握。

七 循环换气

循环换气并不是很有需要,但若具备此技巧,偶而也可以应用,尤其在长乐句的处理上,会更从容。也可以应变临时气息不够。

基本上洞箫的循环换气原理,与吹唢呐是一样,但吹箫做循环换气难度更高,主要在吹箫气息是直接由腹胸经由口腔出气,并没有唢呐口腔有气压力,容易鼓气于口腔。因此吹箫的循环换气的蓄气空间需要顾及口风的不变,保留气息在喉笼下方及后方,让下喉咙往下往后延伸,以保留馀气,然后以鼻子吸气,吸气候的腹中气要与口腔的馀气尾声交接是个需要注意的地方,在这裡容易变化气息强弱,需要维持一贯稳定度。口风控制能力是循环换气的基础,在敏锐口风下才能完成循环换气不留痕迹,因此口风把握在箫声最敏锐时候,循环气息便是有利基础。

练习循环换气可以由吹吸管于杯水,持续吹气冒泡不间断开始,拿捏口腔馀气与吸气的窍门,然后增加吸管数量,一次吹两支管,三支管的不间断换气能力,然后开始练习箫音循环换气,这还有一段练习要体会。

当已经可以循环气息时,可以练习吹奏连续循环,让箫音不间断,练就随意换气,不刻意找换气地方,自然能循环,那才能运用自如。

个人在循环换气上很少用到,只是吹禅时应用,或南管取七寮三寮等慢曲,遇到过寮长音,一贯要贯十数秒钟,万一没准备,就可以循环换气,以不留痕迹。